5月23日出版的《辽宁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刊登了题为《经年砥砺锻造大国重器》的文章,详细描写了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沈鼓集团由“跟跑”变“领跑”的改革创新之路——
经年砥砺锻造大国重器
——解析沈鼓集团由“跟跑”变“领跑”的改革创新之路
辽宁日报记者/张艾阳 金晓玲
风从南方来。
40年前,当改革开放大潮自南向北激荡涌动,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也在工业重镇辽宁酝酿蓄势。
1979年2月,春节刚过。一列由20多辆警用摩托车开道、20多辆装载车组成的车队在沈阳街道上缓缓行驶,最终进入沈阳鼓风机厂(现沈鼓集团前身)。
如此兴师动众,为何?原来,一位新成员——中国从美国购置的第一台ibm大型计算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来到了沈鼓。秉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使命,沈鼓瞄准世界行业巅峰的创新革新征程由此开启。
40年弹指一挥间,从引进、学习到自主创新,从跟跑、并跑到居于国际先进水平,今天的沈鼓已成为多项重大装备跨国垄断的终结者,成为大国重器当仁不让的锻造人。
是什么支撑着这家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少有的现代化企业,经年砥砺、持续创新,取得令国人振奋的业绩?
走进沈鼓,大国重器诞生的背后故事会告诉你:没有改革精神,就没有“大投入”夯实创新根基的连年兑现;没有开放思维,就没有数百个填补中国制造空白的创新产品喷薄爆发。
从零开始也要坚持自主创新
2018年4月,一条消息在国内外业界引起极大震动。
沈鼓集团研制的国产首台套10万空分压缩机组通过专家组鉴定。这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够设计制造超大型空分压缩机组的国家,长期以来国外对我国该领域的垄断被一举打破。
震动大,源于意义重。
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发展煤炭深加工是减少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依赖以及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选择。空分压缩机组是为整个煤化工工艺流程提供动力的心脏设备,我国在建和待核准的煤化工项目需要大量超大型空分压缩机组。正因其极端重要性,超大型空分压缩机组成为国外巨头的垄断利器,甚至成为国家间较量的砝码。
国之重器,不立于自身,不掌握核心技术,就会受制于人。
2013年,沈鼓集团以世界级工程——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为依托,开始国产首台套10万空分压缩机组研制工作。
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一切从零开始。如同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探索一样,沈鼓面对封锁、迎着挑战,发起冲锋。
在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之后,2015年8月,该机组顺利通过出厂验收;2017年5月,在神华宁煤现场负荷运转试车成功。
沈鼓又一次向国家交上一份优异答卷,为重大装备国产化再添一座丰碑。
不负国家使命,依靠自主研发实现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100%国产化,沈鼓列出的成绩单给人鼓舞、令人振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鼓自主研发的重大装备更是迎来“井喷式爆发”:成功研制了西气东输长输管线压缩机、用于航空航天试验的大风洞压缩机等一大批重大装备;为惠州炼油厂提供的1200万吨/年压缩机,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产品。
仅以西气东输长输管线压缩机一项为例,该设备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国外长达十几年的技术垄断,我国东南沿海5亿人口的能源安全从此得到了中国装备的有力保障。
“深水区”改革筑牢创新根基
国之重器,大国底气所在。每一项带着自主知识产权头衔的沈鼓制造,都让中国装备豪气倍增。
然而,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和积累。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宁时,特别指出沈鼓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沈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继双说,4年多来,沈鼓人将总书记的鼓励和肯定作为不断攀登技术新高峰的强大动力,牢记“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向创新要动力,以科研力量的“大投入”激发创新力量的“大爆发”。沈鼓立下“铁规矩”:研发经费和员工培训经费“两个经费不得消减”。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由2013年的5.7%,增加到目前的7.4%。营口大型透平压缩机试验台、ap1000试验台等研发试验平台相继建设完成。
目前,沈鼓建成了以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沈鼓研究院、沈鼓大连理工研究院等为主体的“两站三院五中心”技术研发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联合新模式,拥有1600人的研发队伍,企业科研实力、产品试验和检测水平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沈鼓集团营口基地一角
向改革要活力,瞄准束缚企业发展的障碍藩篱,沈鼓下大气力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完成企业股份制改造,引入私募战略投资者,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先后成立测控公司、汽轮动力公司等多个控股、参股公司,企业走上多元化投资道路,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在世界行业巅峰行稳致远
跳出沈鼓看沈鼓。大国重器的持续打造仅停留在“并跑”还不够,只有实现“领跑”才能在世界行业巅峰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矢志改革创新,致力转型升级,沈鼓不断加快“领跑”步伐。
以高端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国际化业务、工程成套和新市场五大核心业务为重点,以金融业务和智能制造两大业务为支撑,沈鼓加快实施“5 2”发展战略。
把握工业发展脉搏,积极践行“工业互联网 ”战略,沈鼓建设了“沈鼓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为客户开展远程监控与在线诊断,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对设备做预知诊断和维护。借助这一平台,专家每个月都会给用户提供设备监控报告。客户提出的问题,专家5分钟之内就会给出解答和指导。目前,沈鼓的监控网络已覆盖千余台机组,其高效服务一年可为用户减少直接损失近3亿元人民币、间接损失近6亿元。
通过持续研发创新和实行精益管理,去年,沈鼓高端装备占比攀升到60%,服务型制造占比达到31%;产品制造周期从以前的12至14个月缩短到6至8个月;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同比增长42%,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14%,企业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借船出海,携手国内大型工程公司“走出去”。沈鼓与中石化炼化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法国液空集团签订大空分合作协议,并通过了10万空分产品风险评估,成为国内唯一具备全面参与液空投资及第三方投资的10万等级空分项目的压缩机设备供应商,为全面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步履坚定,砥砺前行。
完全依靠自己的智慧力量自主研发,实现重大装备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的100%国产化,而且承担的所有重大装备国产化任务从未辜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沈鼓的价值在制造强国崛起的征程中愈加凸显。
向着下一站目标,沈鼓已经出发:到2020年,完成54种世界级新产品、200多项重大技术攻关,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为大国重器的不断打造提供用之不竭的“沈鼓力量”。